不容忽視卻容易忽略
時序入冬,氣候漸涼早晚溫差大,若沒有做好保暖工作,很容易使得免疫力下降,而引發感冒症狀。然而,小寶寶若患有感冒,常容易併發「中耳炎」,卻不容易被發現。但是,因感冒引發的急性中耳炎若沒有積極處理,造成中耳積水,嚴重者更可能導致聽力障礙,「小兒中耳炎」是個不容忽視的常見疾病。
小兒感冒容易併發中耳炎
根據統計,嬰幼兒在3歲以前,約有70%得過1次的中耳炎,「其中有99%的中耳炎是因為感冒所導致的。」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梁家光指出,這就代表著若要預防小兒中耳炎,就必須降低寶寶被感冒病毒傳染的機會。梁家光醫師解釋,嬰幼兒較容易發生中耳炎的狀況,原因在於「耳咽管」的發育尚未完全,一般都較成人短且水平,因此在感冒或鼻炎發作時,病毒或細菌較容易由此進入中耳腔,而引起發炎的現象。
重要表徵:搔抓耳朵
一般因感冒而導致的中耳炎多為「急性中耳炎」,而急性中耳炎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病徵為耳朵疼痛及發燒。寶寶感冒時,即使沒有併發急性中耳炎,也很常出現發燒的症狀;因此家長必須注意寶寶平時的表現,尤其1歲以下的小寶寶,並不太會表達耳朵疼痛,只會不停的抓耳朵,這時家長就必須提高警覺,可能有中耳炎的問題發生。
4類型小兒中耳炎
1.偶發急性中耳炎
【狀況】主要因為中耳腔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,產生中耳發炎的現象。多發生於嬰幼兒,但偶爾也會出現在成人,在季節更替時,中耳炎的病例會明顯增多,與感冒的流行有明顯的相關。
【治療】一般使用口服抗生素來治療,但有必要時會施行鼻腔或鼻咽腔分泌物的抽吸。在開始積極治療後48~72小時,耳痛或是發燒的狀況並未改善,醫師會考慮更換抗生素,並且在確認有必要時,再切開耳膜排膿,並做細菌培養,做更進一步的病情確認。
2.急性中耳炎引發積液性中耳炎
【狀況】中耳腔受到感染時,也可能使得耳咽管腫脹,便造成無法排出膿液的狀況,但因為發炎症狀已消退,耳朵不再疼痛,多數病童的家長便會認為已經治癒,殊不知尚有膿液留在中耳腔內。
【治療】通常醫師會繼續使用抗生素治療,若在3個月後尚未改善,便會考慮施行手術,將耳膜切開,並放置中耳通氣管,以避免長時間聽力及學習能力。
積液可能自行消退
在使用抗生素治療中耳炎的過程中,也可能使中耳的積液消退,梁家光醫師表示,臨床上在治療後1個月,還會有約40%的病患中耳仍有積液,在6星期之後還會有20%,8星期之後約還有10%的病患無法痊癒,這剩下10%的病患,要自癒的機率很低,通常醫師就會建議開刀治療。
3.屢發急性中耳炎
【狀況】在6個月內發生3次以上的急性中耳炎,或1年內發生4次以上,均可稱為「屢發」。耳咽管較為短且水平,為主要易受感染之原因,若屢次發生感染情況,就得考慮是否有先天性構造異常問題。
【治療】除病發時使用抗生素積極治療外,也可考慮長期使用預防性抗生素(低劑量),若效果不佳,也可進行耳膜切開放置通氣管。
4.持續的積液性中耳炎
【狀況】單純的積液性中耳炎,病患不會有任何的疼痛感,而聽力喪失僅20分貝,並不容易被察覺。尤其嬰幼兒,即使聽力有些許減退,平時照護者也不容易發現。通常是較大孩童,在學習的過程中被老師發現。
【治療】若已明顯造成聽力障礙,或已超過兩個月以上的積液性中耳炎,醫師便會施行耳膜切開手術,放入通氣管。
入侵內耳‧喪失聽力
梁家光醫師強調,當病毒或細菌侵入至內耳時,即使治癒發炎症狀,但卻無法恢復已喪失的聽力,因此提醒家長,一定要特別注意小耳中耳炎的發生,避免病況日漸嚴重造成憾事。